Holiday
Nanda南大N201 W3W4Wn
已經選上或希望加選的同學要在第一堂來分組,否則請退選,無法進行後續課程。 **本課程會依據狀況進行修改,將以第一週公布之大綱為準** 本課程藉由STS觀點,探討科技與社會的關連。希望在本課程中,同學可以: (一)由具體案例與現象,探索科技發 展的社會定位,並培養科技民主化的基本態度。 (二)開放地探索科技研發、使用、與影響的各種可能性。 (三)藉由培養體 制分析能力,協助同學發展表達與思考習慣。 (四)體會科技與社會理論所闡述的行動者、符號/知識、技術物與制度的體制 關連。
Course keywords: STS, politics, technoscientific world, paradigm科技與社會、政治性、科技世界、典範 已經選上或希望加選的同學要在第一堂來分組,否則請退選,無法進行後續課程。 **本課程會依據狀況進行修改,將以第一週公布之大綱為準** 科技與社會 時間:週三上午10:10 - 13:00/週四下午3:30 - 6:20 教室:週三南大校區 N204/週四教育館116 教師:林文源,教育館308;wylin1@mx.nthu.edu.tw 討論時間:週二與週四,1~2pm,請提前約定) 助教:週三班王致凱jacky048108@gmail.com、週四班林芷婷chihtingss0518@gmail.com 課程討論與上傳網站:elearn 探索卡網站:http://cge.gec.nthu.edu.tw/wylin-exploration-cards/ 一、如何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 科技發展,從遠古用火、滾輪、石陶器物製作開始形塑世界各地社會與文明樣貌,直到近代西歐實證科學興起與 之後的全球擴張,促成當代電力、石化、醫療、數位運算、網際網路、基因、奈米、物聯網,甚至人工智能 (AI)進展,逐漸成為當前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這些古老與創新並存的科技持續維持且改變我們的生活。 本課程藉由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 簡稱STS)取徑,以個案 探討其中科學家、工程師、企業、政府、公眾與使用者等,在科技研發、傳播與使用的議題。由STS實作精神出 發,科技與社會不只是一門知識,而是面對科技的各種方法與視野,因此本課程以開放態度協助同學練習思考科 技、社會與個人之關連,尤其著重分析科技與社會體制的政治性與看不見的行動者。 為此,本課程以「體制分析」實作與教學方法,帶領同學剖析各種現象,並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的實作練習。本 課程是一個融合點,期待各種背景的同學由自身專業與生活出發,建立探索與反省科技發展的能力。另外,本課 程也引進ChatGPT做為課程協作的工具,希望有助於讓同學具備當前AI發展的素養與能力。我們期待這些過程 有 助於使各領域同學成為具整體視野與多元思考能力的「科技—社會人」。 二、課程目標 本課程藉由STS觀點,探討科技與社會的關連。希望在本課程中,同學可以: (一)由具體案例與現象,探索科技發展的社會定位。 (二)開放地探索科技研發、使用、與影響的各種可能性,並培養科技民主化的基本態度。 (三)體會科技與社會理論所闡述的行動者、符號/知識、技術物與制度的體制關連,培養體制分析能力,發展 表達與思考習慣。 (四)學習善用AI工具:本課程有條件開放使用生成式AI:基於透明與負責任的原則,本課程鼓勵學生利用AI 進行協作或互學,以提升同學學習效益。根據本校公布之「大學教育場域AI協作、共學與素養培養指引」,本門 課程採取有條件開放,說明如下:1、學生須於課堂作業或報告中的「標題頁註腳」或「引用文獻後」簡要說明 如何使用生成式AI進行議題發想、文句潤飾或結構參考等使用方式。若經查核使用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明,教 師、學校或相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2、本門課授課教材或學習資料若有引用自 生成式AI,都需在投影片或口頭標注。3、修讀本課程之學生於選課時視為同意以上倫理聲明。 本課程搭配「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及發展研究中心」開發之「人社課程用生成式AI指令範例:『科技與社 會』2023.8.31 version」使用。這些指令設計的主要目的在於逐步協助學生練習分析思考、查證與對答之主 動性,並避免只是被動獲得(可甭不正確的)答案的使用方式。 以下各項使用與安全問題請特別留意,由於生成式AI之技術特質與繁體中文訓練資料不足等基礎,可能生成具有 幻覺、捏造不存在訊息等問題,因此,此指令集目前適合需搭配課程,由教師引導使用。此外,也請留意這些指 令僅為練習思考之用,生成式AI可能在對話過程將你提供之資訊外洩,請勿輸入個人或機構機密、個資或其他敏 感訊息。另外,因為目前在多數AI中繁體中文作為訓練資料相對少數,其中許多用語及脈絡極可能以簡體中文資 料為主,並可能有政治審查的問題,也請留意驗證AI所提供之訊息。使用時,請養成同步使用google或其他方 式之查證習慣,並留意更多線索。 三、課程設計與要求 本課程以閱讀、小組討論、講解與課堂對話、實作分析等方式進行,課後時間則以助教協助帶小組準備課堂報告 討論。如下: (一)課前閱讀:每週列有指定閱讀材料,每位同學需事先閱讀,並在每次課程前提出自己的相關想法、建議、 問題,並上傳課程網站,預備課堂討論。 (二)課堂提問:課堂第一部份,教師將引導同學提問,一同釐清文本問題。 (三)背景講授與分析:教師講解並補充背景資料,並引導進行文本之體制分析。 (四)小組課堂實作:每組進行相關案例分析練習與討論。此部分請練習使用GPT作為資料輔助與拓展思考之工 具,也可同步練習發展適合之指令,拓展討論多元與豐富性。請並小心求證,養成以Google確認資料正確性之 習慣。 (五)評量:本課程強調合作,多數需要同學集體參與,養成對話與溝通的習慣與能力,因此,評量成績為成果 與平時表現並重。 (六)請假相關規範:若有正當請假事由,請於上課前書面(如Email)向小組同學、助教與老師請假。若未請 假而上課點名將視狀況,扣除平時成績或小組合作之成績。 成績分配 成果成績(50%) 平時成績(50%) 小組合作與期末報告50% 綜合表現30% 課堂提問20% 其它小組評分10% 助教10% 教師10% 課堂討論綜合表現10% (含小組內互評) 提 問10% 四、課程進度 (一)導論 第一週 9/13,14介紹 問題:如何瞭解科技與社會? 課堂活動:自我介紹(生平、喜好、科技與社會觀察等等) 下週課前作業(以下皆稱為作業,不用繳交,但需要觀察、思考或蒐集資訊):下週上課前想一個當前世界上最 重要的「科技」,或在清大裡面,你覺得最重要的「科技」,並由第二週分析練習列出報紙中閱讀兩篇相關報 導。 第二週 9/20,21分析與提問:體制分析 閱讀:任選一篇科技相關報導,閱讀後,準備上課發表一分鐘。 課堂活動:分析與提問的方法 一、在這報導中,科技是什麼?社會是什麼? 二、如何問問題:幾種層次與方向。請比較四篇報導(兩篇國內、兩篇國外)。 三、體制分析,科技與社會視野的四條線索:人、知識、物、制度。 分析練習:請參考以下媒體,與國內任何一家媒體的資訊,作為分析練習資訊來源。日本的《NHK》和《共同通 訊社》;韓國的《朝鮮日報》、《韓國公共廣播公司》;印度《印度時報》、菲律賓《菲律賓星報》、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星報》、印尼《雅加達郵報》、阿拉伯世界的《半島新聞網》;俄國的《俄羅斯新聞網》、德國的 《德國之聲》、歐盟的EUobserver;美國的《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的《金融時 報》、《經濟學人》、《BBC中文網》、《路透社》;台灣:《四方報》、《報導者》、《公共電視台》 (二)科技人 第三週9/27,10/5 田野調查方法 指定閱讀: 一、每個人找三個能在現在生活周遭可觀察到、你想了解的科技現象或事物。 二、請上教學網站,由「探索卡」四類方法中,各選取一種方法,想一想,要如何由這些方法進行觀察與分析。 關鍵字:替代物/對照物、看不見的行動者、脈絡(分布、行動軌跡、週期、困難)、政治性(規則&資源分配、 影響、觀點、價值) 課堂活動:對你最大影響的科技物 A、研究步驟 1、定方向:發散或具體脈絡的體制分析 2、初步問題,訪問10人,並找到十份相關材料(來源:圖書館論文資料庫、報紙資料庫、相關單位的官方網 站、當事者的訊息如FB或聲明) 3、方法卡:觀察、詢問、深入、改變,融入體制分析方法的蒐集與分析中。 4、練習使用ChatGPT: 如何使用生成式AI跟小組協作? 5、彙整報告:實際訪問內容;遭遇哪些問題?如何改善?後續方向?擬下一階段的問題 B、報告架構 1、研究問題/爭議 這件事有什麼問題?特殊之處?不同觀點與爭議之處? 2、相關面向 關於這件事,現有研究或文獻怎麼說?我從哪些管道找到資料?官方資料?媒體?研究論文?書籍?制度或組織 記錄?歷史文獻?由這些資料顯示,這件事牽涉到哪些面向? 3、核心主軸 在這些面向中,我想要專注在哪一方面?那些最重要?那些我覺得最有意思?哪些最不/可能解答?要如何獲得 資訊? 4、田野與研究資料 記得區分第一手與第二手以上的資料:我如何找到這些資料?我為何要用這些方式找資料? 跟現有資料相比,這些資料的重要性?差異?有何新發現?尋找資料過程有哪些困難? 5、分析與討論 資料要如何解讀?分析?不一致的地方要如何判斷?與現有研究、文獻相比,本研究的觀點是什麼,如何決定? 6、結論 我們的新發現為何?有什麼重要性?是否可能改變現況? 7、附錄 (1)小組分工與負責範圍 (2)本組發展之指令集:使用哪種AI工具、指令集、說明與範例(附上截圖與連結) 作業:開始準備本學期末小組報告準備。請小組分工,每個人分頭去蒐集你們選定的主題之相關議題,在田野調 查出發前,彙整初步資料。讓每個人對田野地有初步了解。 8、參考資料 第四週10/4,10/12發明家/工程師的多元技術(technoscientific practices) 指定閱讀: 使用第二週的「分析方法」閱讀,並練習使用GPT的對答指令練習。 Thomas Huges,〈美國的電氣化過程〉,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eds.) (2004),《科技渴望社會》 (台北: 群學出版社)。 作業:搜尋最近一週的科技新聞,用看愛迪生案例的方法閱讀,你看到什麼過去沒注意到的事? 關鍵字:科技社會系統、技術導向、問題導向、跨領域 第五週 10/11, 10/19典範、科學社群與不可共量(EPOR, Strong program) 指定閱讀:使用第二週的「分析方法」閱讀 選讀。 關鍵字:典範、科學社群、常態科學、科學革命、不可共量、異例 作業:請跟你認識的各科系(至少五個)同學請教在他們的學科中「水」是什麼? (三)科技物 第六週10/18, 10/26田野調查:各組選定之科技與社會體制 觀察方向︰用分析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與思考 作業:每組準備十分鐘報告(PPT包括:主題、資料蒐集方法與成果、發現與困難、進一步規劃)。下週討論。 第七週10/25,11/2 田野調查討論 請各組進行報告,並彙整遭遇的問題。每一組討論與提供想法。 第八週11/1,11/9物的政治性(ANT) 指定閱讀:使用第二週的「分析方法」閱讀 邱大昕,〈「殘障設施」的由來:視障者行動網絡建構過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第六期。 關鍵字:行動者網絡(ANT)、非人行動者、必要通過點、政治性 田野實作: 1、觀察並記錄相關路段,人(找出利害關係人與負責單位)、物(哪些東西,如何配置,不適當與不尋常之 處)、制度(相關正式制度,以及日常規則),知識(相關知識以及生存智慧)。2、這裡面有哪些資源與規則 分布,以及哪些政治性? 作業:請以本週六或週日的任一餐做記錄,嘗試詢問食物來源。並畫出你這一餐與替代物的食物體制圖。盡可能 擴大疆界與面向。 第九週11/8, 11/16 AI協作練習 指定閱讀:請觀看「公共化AI,你我可以做什麼」https://www.youtube.com/watch? v=jw568aZ5ZHQ&t=1s,或閱讀「AI can be sexist and racist」,並練習發展適合你們研究議題的 ChatGPT指令。記錄哪些適合,那些不適合?為什麼? 1、如何解析議題? 2、以關鍵字找到討論方向? 3、哪些面向或觀點 4、如何生成具體問卷初稿,如何選擇? 第十週11/22, 11/23建構標準化的科技物體制(SCOT) 指定閱讀:使用第二週的「分析方法」閱讀 端傳媒,2016,〈鬼王對決白米炸彈客:台灣農業辯論〉、〈拜耳併購孟山都,全球農糧體系變局?〉。 關鍵字:標準化、邊界物、自然化、(異質)政治經濟學、另類體制 (四)科技知識 第十一週 11/29,11/30田野調查 請留意交通安全、預先分工、自我介紹、取得同意、記錄。 作業:請累積田野調查與分析進度,準備十五分鐘報告。 第十二週12/6,12/7田野調查討論 各組以分析方法彙整成果報告,其他組提供建議。 作業:請看最近關於科技與社會爭議的新聞,比較:一、各報的版面呈現方式。二、幾個媒體的報導方式。三、 要如何其彼此關連? 第十三週12/13,12/14知識與科技治理(Technoscientific governance) 指定閱讀:使用第二週的「分析方法」閱讀 林宜平,〈有機溶劑毒害我們的健康,為何無法防範?〉,於王文基、王秀雲、郭文華編《意外多重奏:STS如 何重組真相》。行人出版社。 關鍵字:再現、女性主義、科技的社會建構、詮釋彈性、脈絡性、常民認識論 作業:想一想,中文中有哪些跟「氣」有關的詞彙,例如「天氣」、「氣氛」、「氣質」等等。每人至少想三 個,想一下哪些可以歸類為與中醫相關的,哪些無法,為什麼?問問GPT,結果如何。 第十四週12/20,12/21另類世界與知識實作(postcolonial STS) 指定閱讀:使用第二週的「分析方法」閱讀《中醫是個好東西》、《黃地內經˙陰陽應象大論》(可google) 關鍵字:陰陽、氣、後殖民、另類知識體制、對稱性觀點 作業:各組準備三十分鐘之期末完整成果報告。 第十五週12/27, 12/28期末報告發表與討論一 每組進行期末報告,各小組補充與建議,並給報告組成績。 *每組同學請共同簽署一份參選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優秀學生作品同意書。 第十六週1/3, 1/4期末報告發表與討論二 每組進行期末報告,各小組補充與建議,並給報告組成績。 *每組同學請共同簽署一份參選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優秀學生作品同意書。 期末報告繳交時間:2024/1/11中午十二點 期末報告基本格式:請參考「第三週調查方法」分析與討論架構 建議格式:一、問題意識/爭議;二、相關面向;三、核心主軸;四、田野與研究資料;五、討論;六、結論; 七、小組分工、附錄與個人心得 **注意事項: 1、需要提早獲得成績者請提出,並提前繳交自己負責部分的報告。 2、每組完成一份PPT繳交給教師與助教,信件標題「第*組STS期末報告:題目」。 3、24小時內若未收到回信確認,請再寄一次。 評分標準 1、資料蒐集方法是否多元?資料是否具體詳實? 2、體制定位之周延與精確與否。 3、分析是否深入?是否與課程概念相關?概念應用之精確。 4、資料、分析與討論是否扣連完整。 5、邏輯推論是否連貫與合理。 6、發現與結論是否有意義。
MON | TUE | WED | THU | FRI | |
08:00108:50 | |||||
09:00209:50 | |||||
10:10311:00 | |||||
11:10412:00 | |||||
12:10n13:00 | |||||
13:20514:10 | |||||
14:20615:10 | |||||
15:30716:20 | |||||
16:30817:20 | |||||
17:30918:20 | |||||
18:30a19:20 | |||||
19:30b20:20 | |||||
20:30c21:20 |
平均百分制 85.33
標準差 7.42
平均百分制 80.04
標準差 18.21
平均GPA 3.6
標準差 0.95
平均GPA 3.39
標準差 1.15
平均GPA 4.1
標準差 0.22
平均GPA 3.98
標準差 0.37
平均GPA 3.86
標準差 0.42
平均百分制 85.78
標準差 8.39
平均百分制 91.89
標準差 5
平均百分制 81
標準差 18.53
平均GPA 3.74
標準差 0.66
平均GPA 3.49
標準差 0.9
平均百分制 78.93
標準差 22.45
【108(含)前入學生視為核心向度五】112學年(含)起入學生欲歸向度四畢審時提出
-
-
-
-